<legend id="ct96c"></legend>
  1. <strike id="ct96c"></strike>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宅家”閑說比利時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亨利·維厄當

    發表于:2020-02-29 下午 /閱讀:1852 /評論:0


    題頭圖:
         亨利·維厄當(左上圖);
         維厄當和他的朋友們(右上圖);
         維厄當的紀念碑(左下圖);
         維厄當作品的CD(右下圖)。
         
         今年,世界樂壇除了要隆重紀念貝多芬誕生250周年外,還有幾位誕生周年逢五十逢一百的音樂家也是值得紀念的。上一篇文章我所介紹的、今年正好是誕生150周年的奧地利輕歌劇作曲家弗朗茲·萊哈爾就是其中的一位。此外,還有一位在世界音樂史上不會缺位的人物同樣也是應當紀念的,那就是十九世紀比利時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亨利·維厄當(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今年是他誕生200周年。我想,既然已經用文字為老貝和弗朗茲·萊哈爾表達了我這位老愛樂者對他們的敬意,那么對于亨利·維厄當自然也應該寫點什么才是。由于不可能有其本人演奏的音視頻資料,所以對于這位曾被譽為十九世紀法/比小提琴演奏學派中杰出代表的小提琴家的演奏技藝我是無法作出評價的,然而,作為一名作曲家,他所創作的為數不算太多的作品,卻是很早就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記得在八十年代,當我第一次從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立體聲之友”專欄節目中聽到由美國小提琴演奏大師約夏·海菲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演奏的他的《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后,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就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了。之后,凡是在電臺中【注:2004年前是無線電臺,之后是網絡電臺】播放他的作品,總是“無差別”的“照單全收”,一律錄制下來存入我的“音頻資料庫”,幾十年來積累了不少,所以對他的作品不算太陌生。不過說實話,對于這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了解也就停留在他的這些作品上。所以,為了要寫點什么來紀念他誕生200周年,還是得靜下心來通過查看和閱讀一些相關的資料后,才能成文。好在這段時間只能“宅家”,于是花了幾天時間,在電腦上對國內外有關資料作了力所能及的搜索和閱讀,然后進行必要的梳理和綜合,才算有了下面這篇文字。
         
         1820年2月17日維厄當出生于比利時東部離列日(Liège)不遠的韋爾維耶(Verviers)【注:當時該地區是荷蘭的一部分】。父親是一位做棉布生意的小商人,會拉小提琴,也是一位業余的小提琴制造者。維厄當有兩個兄弟,后來也都成了音樂家。父親是維厄當的第一位小提琴教師,據說,他四歲時,父親就發現他能熟練地閱讀樂譜,覺得這個孩子有著不凡的音樂天賦,于是在當地一位貴族的支持下,請當時正在韋爾維耶劇院的小提琴手約瑟夫·萊克洛-德容(Joseph Lecloux-Dejonc, 1798-1850)做維厄當的小提琴教師。六歲時,他就在當地的文學藝術協會大廳舉辦的一場音樂會上在管弦樂隊的協奏下演奏了法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皮埃爾·羅德(Pierre Rode, 1774-1830)的《D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Op.7》,這是當時被樂壇公認為是一首需要有很高小提琴演奏水平才能拿下的作品。不久,他和他的老師約瑟夫·萊克洛-德容一起演奏了法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魯道夫·克羅采爾(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年幼的維厄當由此獲得了小提琴“神童”的美稱。1827年,他又在列日的音樂會上亮相。1828年,也就是他八歲時,他到布魯塞爾演出,比利時小提琴樂派的奠基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查爾斯·德·貝里奧(Charles de Bériot, 1802-1870)在觀賞了他的演奏后,對他的音樂才能連連稱奇,立即將其收為學生并兼任其監護人。從1829年到1831年,他讓維厄當在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學習。正是貝里奧的悉心栽培,在最大程度上挖掘了維厄當的音樂潛能,讓他有機會接受到正規而系統的音樂教育,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術,也開拓了他的藝術視野,提高了綜合能力。在這期間,1829年,貝里奧還曾帶著九歲的維厄當去巴黎住了一陣,在那里維厄當首次面對巴黎公眾演奏了羅德的另外一首小提琴協奏曲。1830年,由于巴黎發生了“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注:這是推翻第二次復辟的法國波旁王朝的又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它鞏固了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的勝利。馬克思曾說:“1830年自由資產階級終于實現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薄考由县惱飱W正好與當時尚未和丈夫解除婚約的巴黎歌劇院紅極一時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瑪利亞·馬利布蘭(Maria Malibran, 1808-1836)處在熱戀之中,無暇顧及維厄當,所以他讓維厄當回到布魯塞爾音樂學院繼續學習。在這期間維厄當正好與瑪利亞·瑪利布蘭的妹妹、比他小一歲的波琳·維亞多(Pauline Viardot, 1821-1910)在一起學習,這位學習鋼琴的小姑娘為他作鋼琴伴奏,兩個孩子親密合作,使他在小提琴演奏技巧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注:后來波琳改學聲樂,成為著名的女中音/女高音歌唱家】。
         
         1833年,已經離開音樂學院的維厄當由父親帶著以獨奏家的身份到德國作旅行演出。在法蘭克福的維登布什酒店(Hotel Weidenbusch)他為德國公眾演奏了羅德的《第七小提琴協奏曲》、貝里奧的《變奏曲》和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約瑟夫·瑪依塞德爾(Joseph Mayseder, 1789-1863)的《變奏曲》。這個十三歲的少年以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卓越的視奏能力搏得了德國人的贊譽。在德國他結識了著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路易斯·斯波爾(Louis Spohr, 1784-1859)和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9)。在萊比錫,舒曼對維厄當推崇備至,他甚至將這個十三歲的男孩比作是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師),把他的演奏說成是“一朵又有芬芳香氣、又有絢麗色彩的鮮花?!?834年,他來到了他所崇敬的老貝的第二故鄉奧地利的維也納。在維也納,維厄當僅僅用了兩周的準備時間便于3月16日在維也納音樂協會成功演奏了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當時擔任樂隊指揮的維也納音樂學院院長愛德華?馮?蘭諾(Eduard von Lannoy, 1787-1853)多年后仍對此念念不忘,他對維厄當能“用忠實于原作、高貴和經典的方式”來演繹老貝的這部作品稱頌不已。舒曼聽了他的演出后在《新音樂雜志》(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的評論上談到維厄當那出神入化的演奏時,這樣寫道:“這位十四歲的少年仿佛將我們困在了一個無法逃脫的‘魔圈’里?!薄咀ⅲ豪县惖摹禗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1806年12月23日在維也納河濱劇院首演的,但首演并不成功,所以這部作品在老貝在世時和1827年去世后長達二十多年里,沒有人再“碰”過這部作品??梢哉f,維厄當1834年3月16日在維也納的這場演出,讓老貝這部不朽的作品重新復活了?!窟@年6月2日,他首次出現在倫敦的一場音樂會上與倫敦愛樂協會樂團(Phil. Society of London)合作演出。也正是在倫敦,他遇見了法國大作曲家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和意大利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當時帕格尼尼正值演奏生涯最輝煌的時期,維厄當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對這位大師“欽佩得五體投地”;而帕格尼尼聽了維厄當的演奏后,對其不凡的才華也印象深刻,并且很高興地“接受”了舒曼對這個天才少年的評價。
         
         但是,維厄當并不滿足于只做一個小提琴家,他在維也納拜著名的音樂理論家西蒙·塞希特(Simon Sechter, 1788-1867)為師學習對位。1835-1836年的冬天他在巴黎師從捷克/法國作曲家安東·雷哈(Anton Reicha, 1770-1836)學習作曲。1836年,維厄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升F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Op.19》【注:由于這部作品比他四年后創作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出版晚,因此,它被稱為《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協奏曲的問世,標志著他作曲生涯的開始。此時,他也啟動了第一次全歐洲的旅行演出。1836年至1837年到比利時和德國巡演后,1837年春天,他第一次來到了俄羅斯。在圣彼得堡舉辦的音樂會上,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受到了熱情的贊賞。在回到巴黎后,他創作了一批作品,包括幾首藝術歌曲;幾首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室內樂作品;一首為德國作曲家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1836年首演的歌劇《胡格諾教徒》(Les Huguenots)中的主題所寫的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音樂會幻想曲》(Fantaisie concertante sur des motifs de l'opéra "Les Huguenots" de G. Meyerbeer);一首為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1826年創作的歌劇《海盜》(Il Pirata)中的主題所寫的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音樂會變奏曲,Op.6》(Air varié avec introduction de l'opéra "Il Pirata" de Bellini en ré majeur)以及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A大調幻想隨想曲,Op.11(Fantaisie-caprice en la majeur)等。1839年,他和他的同胞、大提琴家塞爾維斯(Adrien-Fran?ois Servais, 1807-1866)一起再次來到俄羅斯,在圣彼得堡他完成了《E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10》。1840年2月21日,這部協奏曲與他的《幻想隨想曲》在圣彼得堡首演,其中《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它美艷亮麗的色彩、激越人心的旋律和奮發向上的青春氣息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據說,第一樂章壯麗堂皇的樂隊序奏開始后不久,維厄當甚至還沒有將他的小提琴舉到肩膀上時,全場就掌聲一片了。1841年,這部帶有鮮明的帕格尼尼風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巴黎演出,大作曲家瓦格納、肖邦和柏遼茲都給予了好評。隨后在歐洲連續不斷的旅行演出中,他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其它小提琴作品成為演出節目單中標準曲目的一部分。1842年,相隔八年后他在維也納又一次演奏了老貝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43年到1844年冬天,維厄當進行了首次美國之旅。在這次旅行中,比他大五歲的奧地利女鋼琴家約瑟芬·埃德(Josephine Eder, 1815-1868)也陪伴著他。在美國演出期間,約瑟芬是以他姐姐的身份出現的,因此被稱為“約瑟芬·維厄當”(Josephine Vieuxtemps)?!都~約時報》寫道:“他的姐姐,一個看起來不像他的漂亮金發女郎,和他一起巡演,就像他的左臂右膀一樣?!?843年12月在波士頓舉行音樂會后,他們又去了紐約和北部的其它幾個城市。1844年1月17日他們一行在新奧爾良首次亮相。 兩個月后,又到了墨西哥的維拉克魯茲(Vera Cruz)和其它城市,還到了古巴的哈瓦那。1844年3月29日在美國南部舉行了告別音樂會后,經密西西比州和俄亥俄州又回到了美國北部,繼續舉辦音樂會。 在美國,他根據美國愛國歌曲《揚基歌》(Yankee Doodle)創作了一首著名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的《美國的回憶 --- 揚基歌變奏曲, Op.17》(Souvenir d'Amérique, Variations burlesques sur "Yankee Doodle")。1844年6月他們才回到歐洲。后來他在自傳中寫道:“這是一次獲得了非常豐富經驗的旅行”。就在這一年,維厄當與約瑟芬正式結婚。1845年夏天,在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坎斯塔特(Cannstadt)度假時,他創作了《A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Op. 25》。后來,他的學生、著名的比利時小提琴家伊薩伊(Eugène Ysa?e, 1858-1931)評價這部作品時說:“這不是一部協奏曲,而是一部偉大的詩篇?!?
         因為在俄羅斯特別受到歡迎,所以二十六歲的維厄當在1846年第三次來到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很快他就被聘為沙皇尼古拉一世(Tsar Nicholas I, 1796-1855)的宮廷音樂家和帝國劇院的小提琴獨奏演員,同時被聘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還簽了六年合同,規定他必須常住在圣彼得堡,但每年在假期中可以到俄羅斯各地和歐洲其它地方旅行或演出。在這期間,他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創辦了小提琴學?!咀ⅲ涸诰S厄當之后,波蘭小提琴家亨利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和匈牙利小提琴家利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 1845-1930)也來到這里任教,他們培養了一批二十世紀前半葉的小提琴家大師,如米沙·埃爾曼(Mischa Elman, 1891-1967)、約夏·海菲茲和納坦·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 1904-1992)等,形成了著名的小提琴演奏的“俄羅斯學派”(Russian School)】。所以,維厄當對十九世紀中葉俄羅斯的音樂生活和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在俄羅斯,他又創作了一批小提琴演奏的室內樂作品和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849-1850年創作的《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Op.31》。這部具有英雄般氣質的四個樂章的協奏曲不僅是維厄當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連大作曲家柏遼茲聽了都情不自禁地說,他發現了一部“小提琴和管弦樂隊演奏的壯麗的交響曲”。
         
         1852年,三十二歲的維厄當離開俄羅斯后,在布魯塞爾呆了兩年。1853年,他又重新開始了歐洲的巡回演出。他與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一起演奏老貝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并經常出現在在巴黎的音樂會的舞臺上。從1855年5月到1864年秋天,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1846年出生的朱莉(Julie)和1848年出生的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定居在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一個小鎮德賴伊欽海恩(Dreieichenhain)。
         
         1857年,維厄當與瑞士鋼琴大師兼作曲家齊格蒙特·塔爾伯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一起第二次訪問美國,他們或單獨演奏或合作演奏老貝的作品,當然,也演奏他們兩人自己的作品。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地演出了七十五場。在那里他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藝繼續獲得樂評家和觀眾的贊揚。
         
         回到歐洲后,1858年維厄當應他的同事、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小提琴家休伯特·倫納德(Hubert Lèonard, 1819-1890)的邀請寫了一部供教材用的小提琴協奏曲。寫成后,正好趕上參加巴黎音樂學院的一次會演,為此,維厄當又作了一些修改。修訂后的版本就是他的《A小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Op.37》【注:這個版本也就是現今演出經常使用的版本】,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柏遼茲聽了這部品后曾作出這樣的評論:“對于這樣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現在我還沒有能力來分析、研究。我現在只能說,按照我的理解,這是一部偉大的、同時又是非常新穎的作品…...”
         
         由于德國政治局勢惡化,維厄當一家于1864年底搬到法蘭克福,1866年又搬到了巴黎,在那里他繼續穿梭般地到各國巡演。在這期間他還創作一批作品,包括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的《老英格蘭民歌主題隨想曲, Op.42》(Old England, Caprice on 16th- and 17th-Century English Airs)、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古諾的歌劇“浮士德”主題幻想曲》(Fantasie sur “Faust” de Ch. Gounod)和《G大調第六小提琴協奏曲, Op.47》等。1868年6月,正忙于早就安排好的計劃中的演出時,他的妻子在巴黎西部小鎮圣克洛德(La Celle St.Cloud)因患霍亂而去世。 1870年五十歲的維厄當帶著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娜·尼爾森(Christine Nilsson, 1843-1921)開始了他的第三次美國之行,在這次長達半年的美國之旅中一共舉辦了一百二十一場音樂會,平均一個月要有二十場演出。要不是普法戰爭爆發,他也許在美國呆的時間還要更長一點。
         
         1871年,在兩次拒絕正式教學職位之后,他終于接受了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教授的聘書。他最得意的學生是后來都成為小提琴演奏大師的歐仁尼·伊薩伊和耶諾·胡貝(Jen? Hubay, 1858-1937)。不過,他在那里的任期很短。1873年9月,在法國參加一場為幫助普法戰爭中的傷亡者而舉辦的慈善音樂會后不久,五十三歲的維厄當第一次罹患中風,右臂癱瘓。隨后與女兒女婿一起再次搬到巴黎,他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則由亨利克·維尼亞夫斯基接任。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和休養后,盡管右臂功能逐漸恢復,但是已經無法在公開場合演奏了。他曾嘗試回到布魯塞爾音樂學院繼續教課,然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在家中私人授課。1879年的第二次中風徹底結束了他的小提琴演奏生涯。他只好到他女兒女婿定居的當時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穆斯塔法(Mustapha)去,在那里他住進了女婿愛德華·朗道夫斯基(Eduard Landowski, 1839 -1882)經辦的療養院。盡管無法再演奏小提琴了,但維厄當還能作曲。在這期間他又創作了包括《A小調第七小提琴協奏曲, Op.49》、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和三十六首《小提琴與鋼琴練習曲》等在內的一批作品。當然,他只能在遠離歐洲音樂中心的北非想象著別的小提琴家是如何演奏他的作品了。在這期間,他的朋友、摩拉維亞女小提琴家威爾瑪·諾曼德-聶魯達(Wilma Normand-Neruda, 1838-1911)【注:維厄當的《G大調第六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題獻給他的】和他的學生耶諾·胡貝【維厄當的《A小調第七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題獻給他的】專程到阿爾及利亞去看望了他。1881年6月初他第四次中風,6月18日去世,終年六十一歲。臨終前胡貝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他被安葬在故鄉韋爾維耶,1898年,家鄉的人們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地方議會廣場上為他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從1836年維厄當開始他的作曲生涯算起到1881年去世,在長達四十五年時間內,他一共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多首音樂會練習曲、幻想曲、變奏曲、浪漫曲、弦樂四重奏以及藝術歌曲等,共計六十多部。這些作品都以簡潔精湛、旋律優美、典雅高貴見稱,其中最出色、最有成就的無疑就是他的七部小提琴協奏曲【注:另有未完成的《第八小提琴協奏曲》】,這些協奏曲在維厄當在世時和去世后的相當長時間里可以說是風靡全球。維厄當小提琴協奏曲在表演技巧上深受以貝里奧、維尼亞夫斯基和他所特別崇拜的帕格尼尼為代表的炫技派的影響,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特別是在樂隊的配器上要比比帕格尼尼等的協奏曲更勝一籌。所以,這些協奏曲演奏起來可以說是色彩濃郁,莊重崇高,大氣磅礴。他融合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派的優點,既繼承了格調柔美、細膩、典雅、莊重、讓情感服從于理智的古典主義風格,又發展了風格自由,精彩紛呈,恢弘壯麗的浪漫主義風格。將十九/二十世紀法/比小提琴學派推向了世界,在歐洲小提琴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歷史性作用。他的音樂構思、表演藝術及所創作出前人未有的音樂詞匯對現代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這里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最喜歡的維厄當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
         
         一部是《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Op.31》。這是維厄當音樂生涯處于最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這部氣勢恢宏又不失優美典雅的協奏曲沒有用傳統的三樂章的結構,而是創造性地用了與傳統交響曲一樣的四樂章的形式。第一樂章是“行板”。悠長而安詳的引子就像一段人聲的詠唱,然后在銅管和定音鼓的襯托下,響度和強度逐漸增加,呈現了一種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又像一場雷霆萬鈞的暴風雨,隨后旋律下行并逐漸減弱,如同一汪流水流入了黑暗的深淵。在瞬間的寂靜后,獨奏小提琴充滿激情地進入,情緒越來越熱烈而激昂,很快又轉入抒情,但隱藏著的激情依舊。接著小提琴和樂隊展開了一場動人而充滿戲劇性的對答。在華彩樂段中,小提琴對一個進行曲般的主題作了一系列變奏。最后在如同暴風雨般的樂隊伴奏下結束了第一樂章。一段悠長的圓號旋律成為通往第二樂章“柔板”的橋梁。開始是一段木管的詠唱,緊接著小提琴在樂隊襯托下演奏著令人心醉神迷的旋律,如同在唱著一首長長的、熱烈的祈禱歌,并漸漸地進入了一種不可遏制的狂喜狀態。最后在樂隊奏出的如同贊歌般的旋律線的上方,小提琴用一連串逐漸變弱的顫音結束樂章。第三樂章是“諧謔曲”。樂章充滿活力,為整部協奏曲帶來了歡快的氣氛,給人以一種傲然自信的感覺,樂章中部速度減慢,氣氛變得有些嚴肅而莊重,然而很快又恢復到樂章開始時的那種輕松歡快的氣氛,最后可以說是呈現出一種舞蹈狂歡的狀態。第四樂章是“終曲,行板/快板”。弦樂器和木管樂器一開始就演奏出曾用在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中的主題,很快,整個樂隊將這個主題演化成如同一場盛大節日的游行隊伍的進行曲。人們在歡呼在跳躍,小提琴進入后,出現了一段情緒歡快而讓人激動不已的旋律,接著通過小提琴和樂隊的競奏,逐漸將樂章推向高潮,最后全曲在凱旋般勝利的進行曲中結束。
         
         另一部是《A小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Op.37》。這是維厄當所有作品中人們最熟悉的、也是七部小提琴協奏曲中演奏得最多的一部。由于作品中的主題旋律是從法國作曲家安德烈·格雷特里(André Grétry, 1741-1813)1769年創作的喜歌劇《柳西爾》(Lucile)中的一首四重唱引用過來的,它的旋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年代里以至在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后,都曾作為愛國歌曲被廣為傳唱。所以維厄當的同代人常將這首協奏曲稱為《格雷特里協奏曲》(Le Grétry Concerto)。在創作這部協奏曲時,維厄當又一次打破了傳統小提琴協奏曲三樂章的形式,采用了單樂章結構,盡管如此,它還是由互為對比的三個不同部分組成。第一段是不太快的快板。其力度由弱到強,并逐漸發展成高潮。在激流般洶涌的音響中,出現了一個勇武有力的樂隊呈示的第一主題,它最初由銅管樂器和小提琴聲部奏出,后又在這兩者之間賦格式地傳遞,具有一浪高一浪的氣勢。溫柔、抒情、優美、帶有浪漫氣質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的一段宣敘性引子導入。兩個主題經過分別發展進入華彩樂段,維厄當為這個華彩樂段寫過兩個不同的版本,當然,它們都是高度的技巧同富于表情的旋律和色彩相結合的典范。在華彩樂段結束處,樂隊輕聲加入,這段短短的中板音樂為隨后出現的第二段作好了準備,然后以樂隊的合奏結束。第二段是柔板,由小提琴富于表情的旋律開始,經過技巧性的快速樂段進入一個短小的華彩。第三段是熱情如火的快板,小提琴以技巧性快速音群引出第二主題,然后又是一段表現技巧的尾聲,和《第四小提琴協秦曲》的結束部分一樣,這部協奏曲的結尾也是華麗而輝煌的,最后以小提琴的上升音型結束全曲。
         
         關于維厄當和他的最重要的幾部作品就介紹到這里了。最后我想再說一點的是:作為一位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主要作品的作曲家,維厄當的作品不會也不可能被放在與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或門德爾松這樣一些大作曲家同類作品相同的標準上來進行比較,然而,他和這些大師一樣,已經將自己可能呈現出的音樂理念和情感傾訴,用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出來,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愉悅,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力量。正因為如此,在他誕生200周年的時候,還是應該給他一份尊敬,一份感謝,一份紀念。
         
         當我們在晴朗的夜晚遙望星空時,各位可知道,在數不清的星星中有一顆是1998年4月25日被比利時天文學家艾瑞克·懷特·埃爾斯特(Eric Walter Elst, 1936-)發現的第40007號小行星,正是這顆小行星在2014年10月8日被正式命名為“維厄當”(Vieuxtemps)。這顆“維厄當”小行星每天晚上都在外太空閃爍著它微弱的星光,各位看到了嗎?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維厄當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的《美國的回憶 --- 揚基歌變奏曲, Op.17》: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4OTY1NDY4OA%3D%3D.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維厄當的《E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https://v.qq.com/x/page/a01540rbwa9.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維厄當的《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https://v.qq.com/x/page/y0540joy9rr.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維厄當的《A小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cwNTAzNjc0OA==.html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久久久久免费高清国产|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亚洲自拍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legend id="ct96c"></legend>
    1. <strike id="ct96c"></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