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6-11-29 上午 /閱讀:776 /評論:6
文革中,1970年1月5日,我全家下放回到丹陽延陵老家,落戶延東大隊第七生產隊。這個隊,38戶人家中有31戶姓姚,隊長,副隊長,會計都姓姚,原本都是氏族里的,是姚家人當家作主,隊里的大小事,由他們說了算。
臨近農歷年了。隊里有十來畝水面,起塘捉魚,準備分給社員過年。張網捉魚那天,正好星期天,出于從城里來的人的好奇,我一早帶著兩個不去上學的兒子,和社員們一起捉魚,做點小工,也算參加隊里的勞動,記工員還給兩個兒子記點工分。
那天捉到的魚真不少,總共有四五百斤。生產隊塘里的魚,沒有污染,專人飼養,特別肥鮮。按慣例,挑選幾份送方方面面打點,讓他們分享社員勞動成果。
隊里的做法,為人之常情,我能理解。城市農村一個樣。
心想,魚怎么分,分得公平,使社員滿意,倒是個大問題。農民意識,就是對眼前利益斤斤計較,出現眼皮底下的不公,這口氣無論如何是嚥不下去的。我倒要看看隊長有何妙招。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分魚上展現淋漓盡之。
隊里捉到的魚,該分的,在場上分成38份,每份編上號,然后,每戶代表到票箱里摸簽,摸到幾號拿幾號的魚。對這辦法,大家認為絕對公平,正義,除了贊成,一點意見沒有。
我是從城市下去的,算讀過多少年馬列,覺得這種分配方式,雖解決問題,但太原始,體現不出共產主義風格。
一次, 偶和隊長(堂弟) 聊起這個話題,他竟然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翻,直不起腰。他說,你說的共產主義風格,你不妨去問問老百姓,在他們心目中值幾個錢。解放區選舉干部,五個人中選四個,給每個代表發四粒豆,你同意選誰就往誰的碗里丟一粒豆,最后當眾數豆,誰豆多誰當選。比起現在的選舉辦法來,那夠原始了,可是,你去老百姓那里問問,那種選舉公平正義?我看結論是明擺的。
由此,我從分魚這事常常想到,深化改革遇到的深層次問題,特別要驚惕教條主義,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弄復雜化。尤其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不好像我那樣太書生氣。
好文章!
小事一樁,卻是包含著大道理。贊!
特別喜歡讀伍先生此類文章,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在先生筆下卻生出了思想的火花。
教條主義,從理論到理論,不解決問題;而對解決問題的觀點.意見和辦法,從教條出發,擺出馬列祖師爺的架勢,總是加以反對。當初農村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條主義,認為集體化是社會主義,承保制是資本主義?,F在看清了,原來搞的三大改造,對發展生產起了怎樣的作用。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還是以貓論為指導好,多聽大家的意見,只要說礙得對,就照對的辦。改革不就落實了嗎!習主席在國際會議上的講話,提出的意見和辦法,因為對解決問題實在,所以大家熱烈鼓掌??磫栴},歷史的,還是現實的,都要摒棄教條主義,不以哪個人說的為準。
這樣以看來平常不過的小故事,講出一個極其重要的大道理,不但可讀,而且引發反思。
舉重若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