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4-05-18 上午 /閱讀:941 /評論:3
輔仁(二中)建校已九十周年,自我懂事起就知道輔仁是所名校,因此吸引了我家四代人的投入。 一、輔仁的校史開頭就寫著由唐紀云先生及其圣約翰大學在無錫的校友一起創辦的,其中之一就是家父周日廉,家父是圣約翰大學的高材生,當時在校在錫名望很高,很自然地成了輔仁的校董之一,家父畢業后留在約大工作,寒暑假回錫時才到輔仁做些輔導英語等工作,可是好景不長,家父英年早逝,三十三歲即去世,過早地結束了這段歷史。 二、家兄周乾昌(大哥,今92歲,現定居美國),周運昌(二哥,已故)先后進入輔仁。當時輔仁已名聞江蘇,我家住南門外跨塘橋下塘,每天上學要爬跨塘橋上下33塊石級,然后趁人力車趕去將軍橋,舍近就遠上學,辛勞奔走,無怨無悔,1932年江蘇省舉行高二年級(大哥所在班級)會考,輔仁排名江蘇第二,僅次于蘇州省高中,一所私校能取得這樣的驚人的成績,這是很了不起的,八十年代前后大哥回錫探親,與同班校友來母校探望,他們都表示在輔仁求學六年,功底深厚,以后升學或就業,終身受益。對母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于1952年由香港回錫,老校長楊四箴對我家知根知底,當即聘我為數學教師,1953年起轉為公校無錫市第二中學,從此二中聲譽名揚全國。1956年由于高考成績優良,國務院獎了一套實驗室的儀器,我在二中工作了三十二年(包括下放五年多)到1983年退休,和輔仁——二中有較深厚的感情。 外子(丈夫的舊稱)唐光炬亦是輔仁校友,由于抗戰原因,只讀了兩年,就去內地了,現在排在38屆畢業生之中。 三、我們的子、女唐大建、唐黎明在1965年同時以較好的成績考取了二中初、高中,由于“文革”的原因,1968年下鄉了,成了68屆的初、高中校友,雖然在二中只讀了一年,大概占了二中的“靈氣”,兒子后來也考上師專,現已是體育中專的高級教師,大女兒(職稱為工程師)也已在供電局退休了,大女婿曹岫云是二中的64屆畢業生,現事業有成,雖年過六旬,還在國內國外奔波、出書,忙得很歡,子、女、婿都有出息,都沐浴了二中的優良校風。 四、我們的小孫子唐少川今年要考高中了,何處去?我家和他在讀的民辦輔仁初中的幾位老師一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報考輔仁高中,不僅是感情問題,主要這孩子智力尚可,但很貪玩,一定要老師抓緊抓實,否則就放任自流,優哉游哉了。 由于有四代的情結,我家與二中——輔仁當然有深厚的感情,希望在這次搬遷后能更上一層樓,真正像市領導所期望的辦成一所五星級一流名校,我想上級領導一定會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校,像上一次從將軍橋搬遷一樣。第一次遷校,上世紀88年政府決策,89年起建校三年。92年3月遷入新校舍,投資約1200萬,這一次搬遷,規模一定更大,設施一定更先進,所有關心輔仁的校友,正深切地期望著呢?。ㄖ苡谰眨?
本文作者周永菊(1920—2012), 1952年10月進入輔仁中學任教數學,1983年退休。周老師教學有方,在無錫教育界被譽為“周代數”。此文撰于2007年。
我是1952年9月考進私立輔仁中學的,1953年寒假后輔仁改制為市二中,我們一屆成為這次“轉型”的見證人。初中考高中競爭激烈,我如愿繼續升高中。這6年,奠定了我一生的發展方向。包括周永菊老師在內的每位恩師,都在我心中留下了磨滅不了的印記。雖說我偏好文科。但在“周代數”、“阮幾何”、“龔三角”等名師調教下,成績都還不錯。前年周老師大去前后,出于對我健康狀況的擔心,從唐黎明曹岫云到唐大建,無一人給我信息。借此機會,向恩師在天之靈,獻上我和我家人的瓣瓣心香。
照片選得好。